本篇文章2535字,读完约6分钟

记者谭薇

5月26日,刘杰民出席了在我国召开的第21届中国马铃薯大会。(记者杨顺)

44年来,中国著名的马铃薯研究专家刘杰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一生挚爱的事业。

天池山,他奋斗一生的地方。当他上山时,他只有一支钢笔、一把尺子和一杆秤。他看着青山,什么也没说,扔掉了青春的血液;我离开时,它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马铃薯研究中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倾尽心血育“金豆”

一个

1955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的刘杰民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一个困难的地方工作,最终定居在天池山实验场,开始了一项与马铃薯共同成功的科研事业。

当时天池山的科研条件很差:海拔1200米,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试验的土地;距恩施市40公里,没有通往市区的道路。我吃玉米饭,点煤油灯,睡在同铺。钢笔、尺子和秤都是科学研究工具。

倾尽心血育“金豆”

为了解决实验用地的问题,他白天和工人们一起把斜坡改成梯子,平整土地,晚上他拿起笔,在煤油灯下变成了一个书虫。就这样,200多英亩的实验场被开垦出来。

倾尽心血育“金豆”

从事农业科研就是为农民服务。当时,这是一个困难时期。当地传统品种毛薯和白薯产量低,抗病性差,农民不愿意种植。土豆可以用作食物和蔬菜,但它们不能起到拯救生命的食物的作用。如何找到高产、抗病、适合当地推广的马铃薯品种,已成为刘杰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倾尽心血育“金豆”

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从成功繁殖到少产示范需要十到八年的时间,远水难解渴。大家一致决定引进外来品种,选择最符合要求的品种,坚持培育新品种。

倾尽心血育“金豆”

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和云南的刘杰民和他的同事参观了中国主要的马铃薯研究所,并引进了460多个品种。经过比较试验,1957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的东德品种米拉脱颖而出。与地方老品种相比,该品种不仅增产80%以上,而且具有抗晚疫病能力强、淀粉含量高、风味独特等优点。

倾尽心血育“金豆”

为了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高度近视的刘杰民穿着凉鞋,挎着一个带伞的帆布包,走遍了泉州的山城。1962年,米拉在泉州示范生产大获成功,米拉米拉,农民中的佼佼者,成为真正的救命食品。到1971年,该品种已在泉州推广,并逐渐传播到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它仍是西南山区和武陵山区的第一个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为我国马铃薯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倾尽心血育“金豆”

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刘杰民培育了许多优良新品种,其中676-4双丰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后来,天池山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他的进一步主持下开展了脱毒种薯生产,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恩施马铃薯单产直线上升。刘杰民去天池山时,恩施马铃薯平均亩产495公斤,种植面积44.1万亩;到1999年他正式退休时,泉州的马铃薯单产达1095公斤,种植面积达181.34万亩。

倾尽心血育“金豆”

过去不起眼的小土豆,被刘杰民种植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

1971年,以研究马铃薯、玉米和大豆为主的天池山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刘杰民任所长。

原来的试验场已经遭受了多年的损失。如何带领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走出经济困境?

刘杰民带领干部职工自力更生,同时争取上级的支持。

每个人都建立果园,建立药材基地,发展水产养殖,建立酒厂,这拓宽了马铃薯和玉米良种的销售渠道。农科院迅速扭亏为盈,先后争取改善基础设施资金3万元。加上每个人的辛勤工作和当地的材料,员工宿舍,办公室,食堂,仓库和游泳池建成没有下山。整个研究所的干部和工人利用空闲时间一起投入战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修建了一条连接三岔乡和恩施市的公路。

倾尽心血育“金豆”

1978年,刘杰民应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两个奖项。从此,他在中国马铃薯科技领域崭露头角,天池山农业研究所因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功而闻名。

倾尽心血育“金豆”

他的杰出成就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极大关注。世界银行官员丁文博在视察天池山后说:我钦佩你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不懈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参观完天池山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主任索耶博士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倾尽心血育“金豆”

1986年,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成立,刘杰民当选为副主席。在40多年的科学研究中,获得18项马铃薯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7项,国家级8项,发表专业论文和著作40多篇;他主持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

倾尽心血育“金豆”

如今,华南马铃薯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拥有大批人才和各种功能齐全的进口科研设备。年轻一代不知道刘杰民做了多少努力。

1982年,他得到消息,国家将在南方13个省建立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他立即投身于这项工作。1983年,农业部决定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天池山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华南马铃薯研究中心,国家投资135.5万美元,省、州配套设施100多万元。

倾尽心血育“金豆”

这时,刘杰民已经疯了,他不顾自己有病的身体,跑资金、运物资、购设备,在北京、武汉、恩施之间奔波,途中几次晕倒。在昏厥一次后,他被送往医院,在那里他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肺炎,差点丧命。他身高1.77米,体重从58.5公斤下降到46.5公斤。

倾尽心血育“金豆”

当180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3700多平方米的宿舍楼在天池山建成,价值110万美元的130多套仪器设备在实验室投入使用时,天池山站在了国际同行的起跑线上。

1990年,华南马铃薯研究中心前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当人们还沉浸在登陆华南马铃薯研究中心的巨大喜悦中时,刘杰民就开始为长远规划培养人才。1986年,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包括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如今,派遣研究人员到比利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深造,邀请外国专家来中国讲学,与这些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顶尖大学的人才进行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常态。

倾尽心血育“金豆”

1997年,刘杰民为公司赢得了第二次大发展机遇,在天池山设立了国家马铃薯改良分中心,国家投资350万元。2005年,该项目通过了验收测试。

近年来,研究中心选择的鄂蜀系列品种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主要品种之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个优良种质资源分别被农业部评为国家一级和二级优良种质资源。

倾尽心血育“金豆”

刘杰民本应在1991年退休,但由于单位需要,直到1999年才退休,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面对各种荣誉,他仍然使用在天池山陪伴他几十年的旧家具,穿着几十年前的蓝色工作服和旧布鞋。

倾尽心血育“金豆”

在2015年的华南马铃薯大会上,刘杰民被授予马铃薯研究终身成就奖。

我热爱我的事业!我辜负了党的培养!他说。

标题:倾尽心血育“金豆”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