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8字,读完约3分钟

用“硬标准”赢得“硬发展”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从2017年1月1日起,新生产的电动汽车和新安装的充电基础设施必须符合新的国家标准。现有充电设施的升级将于2017年底前完成。

快语微评

点评:在经历了野蛮成长的初始阶段后,统一的标准是新兴产业(Aiji、净值、信息)标准化发展和逐步成熟的基础。然而,对于采用旧技术和标准的企业来说,统一的新国家标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此,早在2015年底,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五项新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国家标准,要求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在过去的一年中推广效果并不理想。据统计,由于品牌与厂商标准不统一,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北京部分厂商近一半的充电设施因设备故障或暂停对外服务而无法提供有效服务。因此,新的国家标准目前再次强调,旨在更大的努力,以确保车辆和桩的兼容性和充电安全。当然,在协调企业短期成本飙升和实现整个行业长期“硬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更完善、更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支持和践行“硬标准”的企业看到效益,让违规拒改的企业真正承担责任。

快语微评

正视企业成本高的问题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企业成本高”是实实在在的。虽然国内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能会放缓,但只要改革红利释放出来,中国仍有可能回到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来。

快语微评

点评:制造企业的高成本近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民营企业家曹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太高,企业税收负担太重。”这句话立即引发了各行各业的讨论。事实上,尽管具体数字仍有争议,但“五险一金”的高比重、相对较重的综合企业税负或无形的制度成本都让企业怨声载道。事实上,高成本的问题并不新鲜,但过去几十年整个经济的高速发展掩盖了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明白,任何模式在发展的某个阶段都将面临瓶颈。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基层执行者来说,面向问题是突破瓶颈和实施变革的最佳驱动力。

快语微评

仅仅缓解外国人口的压力是不够的

日前,经济学家周其仁在新华网参加“中国城市化转型与重生”分享会时表示,将城市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有争议的,因为无论是哪种城市,单位人口密度都不够,高密度往往会带来集聚效应,有利于社会分工。他说,真正的治理挑战是如何管理单位面积高密度人口造成的交通和环境问题。

快语微评

评论:超大城市的管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北京和上海的问题绝非不可避免。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高人口密度被怀疑是推卸责任。目前,北京和其他大城市正在疏散一些人。虽然鼓励高端产业发展、留住高端人才的理念是合理的,但一个城市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应该避免阶层固化,不仅要通过高门槛筛选人才,还要做到包容,为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创造发展空间。这有赖于多层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以避免人才生活成本飙升造成的“排斥效应”。因此,面对高人口密度,管理层应该思考如何加强大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疏散人口。

快语微评

(审核人:马美若)

标题:快语微评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