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67字,读完约7分钟

供求结构失衡是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矛盾。面对弱势的“三农”,国家政策的重点主要是在供给层面,更多的是从增加和完善供给方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然而,农村金融市场是由供求双方组成的,没有有效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难以成功。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育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新型职业农民。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效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社会职业,应该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的典型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正主体。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近年来,一系列配套政策出台,取得显著成效。以大农户、家庭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迅速崛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也将是未来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与以消费金融需求为主要需求的普通兼职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四有一合规”的特征:“四有”是指借款意愿、合理使用、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1 .合规”是指遵守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也是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

多元策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形成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农民的分化、演进和投资,但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一)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为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发展开出的有效“药方”。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指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其中,大农户、家庭农户和合作社领导是目前最重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对他们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调查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和支持,然后制定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通过中短期教育、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在相关院校开设合作社专业,或在高校开设高级课程和专业课程,为合作社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领导和建立合作社。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资格标准,并结合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比较效益、劳动生产率和示范等因素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指标体系。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应特别重视培养新职业农民的财务意识,因为良好的财务意识可以优化资本周转,增强致富能力,增强利用和管理资源和财富的能力。我们可以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不断扩大农民的信用参与,增加农民的金融实践机会,逐步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二)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为新型城市化不是要摧毁农村,而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丰富农民”,新型城镇化可以使大量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实现农民数量的大幅减少;随着农民数量的急剧减少,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将大幅增加,农民的生产组织和机械化水平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此外,国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将大大缩小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综上所述,要实现农民的“转移”和“停留”,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渠道,不断增加和整合国家各类涉农资金,减少资金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资金集中在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农村交通运输等方面,加快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升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特别是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迂回生产和农民专业化程度。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和载体,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迂回生产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提高农村就业率和农民专业水平,尽可能在农村留下更多利润,最终建成盈利的农村经济,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土地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具有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始终坚持“最终致富、扎根基层”的基本传统,不敢轻易放弃土地。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国家社会保障或合作社会保障来替代农民的非正式社会保障,通过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就业培训和子女教育等制度安排来提高农民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增加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正式社会保障向农村的延伸,鼓励农民形成自发的合作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在公平自愿的前提下,探索和创新“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增加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机会和资金支持。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5)构建由政策、商业和合作组成的“三元”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对待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作用,构建以政策性银行为主体、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两翼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为确保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组和优化农村商业金融体系,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市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完善市场体系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共同发展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从全要素合作的角度来看,可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合作金融内生增长的良性互动发展,在培育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重建合作金融体系,以合作组织为平台和重点,构建区域乃至全国合作金融网络,加快金融创新,不仅为农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还为农民提供技术等专业化支持服务。 沿着农业产业链购销,最终实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金融的有机结合。 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打破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和“长尾”市场不经济,实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连接”,提高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第一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副行长)

我们应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财务意识的培养,因为良好的财务意识可以优化资金周转,增强致富能力,增强利用和管理资源和财富的能力。我们可以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不断扩大农民的信用参与,增加农民的金融实践机会,逐步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标题: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