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4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ipo的加速和并购重组审查的收紧,二级市场的“壳”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壳难买”到“一壳难卖”。一些私人投资者透露,目前,"空壳"交易已基本停滞。在加强监管后,许多大型囤积者急于脱壳。然而,ipo的加速和通过“空壳”上市的极低成功率,使买方对“空壳”的兴趣降至冰点,供需失衡导致“空壳”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据业内人士称,与去年相比,借“壳”的成本下降了30%至40%。去年,借“壳”的成本高达100亿元,而现在最高成本只有60亿元。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拿着“炮弹”的大户冲了出来

“最近,一个粉碎了十几个‘炮弹’的资本派系放出风声,大规模出售‘炮弹’资源。这种现象可能越来越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近年来,股权转让作为资本派系频繁出现。“之前的想法是,在购买‘空壳’之后,我们可以将它纳入我们的投资项目,或者进行股权质押融资。即使操作失败,你也可以卖掉“外壳”来获利。简而言之,你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上述人士表示:“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壳’市场的日益低迷,许多大型‘壳’户都有了清仓的意愿,而‘壳’资源的供给也突然出现了。”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来咨询的借款人寥寥无几。一位私募机构的负责人说,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只有一位前来询问"空壳"交易的经纪朋友接到了一个电话。“我这里有很多‘贝壳’,但很少有人来打听。对“空壳”公司、“空壳”团体和中介机构没有热情。主要原因是ipo加速和“壳牌”的上市成功率太低。”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一家经纪投资银行的M&A业务负责人表示,一份“空壳”上市名单两天前刚刚被拒绝,主要担忧是跨境M&A上市被拒绝的可能性很高。“如果‘空壳’方合格,且时间不是很紧,我们将倾向于说服他们进行ipo。从商业角度来看,投资银行通常不愿意接触“壳牌”所列的项目。如果你加入了一个团队,你可能在一到两年内无法成功。如果你不能按时到达,你只能挣两三百万元,而且你不能支付费用。如果你做一个ipo项目,成功率很高,你会有几千万元的收入。”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供求关系的逆转使得“壳”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该负责人表示,与去年相比,借“壳”的成本下降了30%至40%。“例如,如果一家市值50亿元人民币的‘空壳’公司持有40%的股份,它现在可以赢得约25亿元人民币,但去年它的成本为35亿元人民币,而且中介费用很高。”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多数“空壳”公司的大股东仍然态度强硬,拒绝做出进一步让步,但一些公司大股东的心理压力正逐渐逼近临界点,预计价格将进一步松动。“不过,即使现在出售,恐怕也没有多少买家愿意接手。”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很少有人愿意借这个“空壳”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两种情况下,企业会考虑借款,一是时间紧,二是注入的资产量很大。

“以前,我联系过一个传统行业的企业。毛利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非常平均,行业景气持续下滑。目前,公司的财务状况仍能满足借壳和重组的要求。如果要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可能需要一两年时间,而公司的财务数据很难说。因此,大股东非常焦虑,并有强烈的意愿去借‘炮弹’。”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除了担心进一步推迟后财务数据难以达标外,赌博的上市条件和资金链的紧张可能会迫使企业走借“壳”的道路。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更有可能的是,拥有大量资产的公司选择借入“空壳”。深圳一家私募股权机构副总经理表示,大量资产的ipo审核速度相对较慢,几十亿元的借贷成本与上市后几千亿元的市值相比微不足道,所以企业不会太在意。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据业内人士称,很少有公司选择通过"空壳"上市,而且大多数公司更愿意选择ipo。在ipo加速后,IPO与借壳上市的时间差已大大缩短至6个月至1年。与此同时,对并购的审计也越来越严格,监管部门不仅要对并购资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还要在企业资质的审计中逐步接近ipo。仅仅严格检查收购资金的来源就让许多借款人望而却步。在最近批准的并购重组案件中,自有资金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上述券商投资银行M&A业务负责人表示,目前投资银行愿意接受的“空壳”上市项目主要限于同行业公司的“空壳”,行业仅限于生物医药、消费品、高科技、环保等。电影、电视、游戏和媒体等监管机构明显收紧的行业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空壳”市场的低迷预计将继续

在二级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来表达他们对“空壳”公司前景的不满。据风投统计,今年以来,共有66只st星股票出现负增长,约占66%。其中,14只股票出现“闪电崩盘”,跌幅超过40%,27只股票跌幅超过30%。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深圳一家私募股权机构的总经理表示,未来“空壳”价值将继续贬值,大部分资产不良的“空壳”公司将逐渐被挤出市场。其他资产清洁、负债率低、整合难度小、员工少的优质“空壳”公司在短期内仍会受到追捧,但未来价格会有下行压力。

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业内人士指出,“空壳”公司的许多大股东希望转让部分控制权,注入优质资产,并在“空壳”公司成功上市后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好处。然而,最近,M&A概念股和重组股大范围下跌,这使得这些大股东的希望下降了/。当然,仍有一些“空壳”公司的大股东坚持价格,并继续持观望态度。对于支持者来说,他们担心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借入“空壳”后的股价表现可能并不理想。可以预计,“空壳”市场的低迷可能会持续下去。

标题:借“壳”成本较去年下跌30%至40%:囤壳大户急出清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