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魏)7日,第一次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各地高考作文试题如《理想国,我给你拍照》、《车辆与时代的变迁》、《用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知的中国》等立即引起了关注和热烈讨论。高考复试40年来,内容丰富的作文题目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悄悄地记录了社会的变迁。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一级”语文考试中,最有趣的话题是作文话题。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乐于讨论当年的作文题目,并回忆他们在高考年的辛勤工作。不断变化的高考试题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1977年,当高考恢复时,中国已经是一片废墟。恢复高考让许多人“重新开启命运之门”。他们从农村、工厂和牧区搬到考场,放下农具、模具,拿起笔和纸。十年的自然灾害带来的艰辛和悲伤都成了考场的动力。北京卷《我在这里奋斗了一年》让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它。“我的心飞到毛主席纪念堂”和“知识越多越反动?”充满力量和希望,并不缺乏对过去的反思和警惕。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强对此深有感触。1978年,像许多人一样,他带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参加了高考。“高考就像一盏突然出现在我生命中的灯。这几乎是一种追求更多知识和更好出路的本能。”他说。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高考在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的组成与政治密切相关。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它有了一些灵活性。多年来,作者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比如让考生讨论社会问题和生活哲学。试题不仅有丰富的含义和内容,而且有关于伦理和文化价值的讨论。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对今天的人来说,原来的作文题目似乎太“严肃”和“严肃”。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高考作文题目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题型更加多样化。读图、改作文等新的高考作文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高考改革的“清流”。无论是80年代比较关注现实社会的写作题材,如裕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树木、森林与气候,还是90年代的《刺玫瑰》和《如果记忆可以移植》等生动的题材,都显示了高考适应时代变化的特点。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从教以来,关注高考作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李的必修课。他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书是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记得以前作文的题目很清楚,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超越了价值判断和评价,让考生用自己的经验或思维完成一个合乎逻辑的评价,给考生极大的发挥空空间。”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专家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作文题目紧跟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例如,在2008年,高考的问题集中在汶川地震,在2009年,它使用寓言来指导考生谈论“生存技能”。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张颐武介绍说,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主要分为几类。一种是漫画或故事,“它们常常出人意料,可以扩展到不同的方面”;二是话题丰富,可以从伦理和价值观的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故事或新闻供考生解释。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40年来,时代在变,高考在变,作文题目在变。然而,不变的是,高考把更多的人引向了求知之路,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给他们带来了更美好的未来。”李对说道。(实习生范攀参加面试)

标题: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