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8字,读完约3分钟

“鼓楼的设计不仅仅是鼓楼本身的设计,还要与它的位置相联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否则就不会美观和不稳定。”75岁的鲁文丽是鼓楼建筑的继承者,在谈到他的老工作时,他仍然兴高采烈。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鲁文丽,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唐吉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侗族。侗族有三宝:大歌、鼓楼和风雨桥。作为典型的侗族文化符号之一,每个侗族村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是侗族人民讨论和评判是非的公共场所,也是侗族家庭生老病死的必居之地。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整栋建筑用一根棍子、一把尺子和豆盒,命令木匠不用一根钉子和一个铆钉,就能把数百根复杂的木梁、木柱、椽子、椽子、木板和其他材料连接起来。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鲁文丽从小就对鼓楼建筑感兴趣。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做木工。“跟随寨主,他慢慢开始学习设计。起初,他设计住宅,后来学会了风雨桥的设计,最后慢慢接触到鼓楼的设计。”经过50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已经有30多座鼓楼完全由鲁文丽创造,还有无数的花桥、门楼、剧院和私人住宅。他也成为了董鼓楼最著名的水墨大师之一。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现在,鲁文丽设计和建造的鼓楼可以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日本看到。当谈到深圳锦绣中华海关公园鼓楼的设计时,鲁文丽仍然充满自豪:“我被邀请的时候,我怕自己是个山人,比较封闭,不愿意去外省。我说过,只要我设计了鼓楼,我就不会说它不在我的管辖范围内。我愿意出国。”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原来没有修理鼓楼的图纸,都是师父手把手教的。现在,为了传承这项技能,我尽最大努力画画。我是一个农村人。为了画画,我一直在做研究。我一天到晚都明白。我不能在家经营农场,我把它都扔给我的老太太。”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凭借50多年鼓楼建筑的实践经验,鲁文丽在两年内亲自绘制了董鼓楼的结构图和施工图,改变了董鼓楼没有结构图和施工图的历史。鲁文丽也成为第一个参与东鼓楼建筑制图施工的人。"我现在还能手工画画,手稿还在不断完善中."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有了图纸,年轻一代可以先研究图纸。如果你看不懂图纸,你可以去问兄弟们。如果你不能,问我。现在有13个学徒可以接我的班。”鲁文丽说。

53岁的杨再仁也是肇星鼓楼建筑的继承者。22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杨颖祺学习古建筑,包括鼓楼、风雨桥、亭子、长廊等。他主要负责设计和施工。2010年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的场地设计来自杨颖祺和他的儿子。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我父亲那一代人不会用电脑,设计都是手绘的。我们现在使用计算机来设计结构图、建筑图和效果图。它节省了大量的绘图时间,但设计工作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杨再仁说道。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根据对方的要求,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如何设计好看,用什么样的材料。根据场地的大小、位置、环境和地形进行设计,不同位置的风力不同,因此根据风力确定层间距离,避免受风灾影响。也有必要考虑到它是在山窝和山顶。建在山窝里不好看也不协调。当它建在山窝里时,爬到山顶是单调的。”杨再仁解释道。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鼓楼的建筑设计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鲁文丽及其师承创新“变角鼓楼”技法,在原有平面鼓楼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东鼓楼,四角改为八边形双檐棱锥顶。这种技术被古代建筑专家称为“假柱变面鼓楼建筑技术”。如今,“变角鼓楼”已成为董鼓楼建筑艺术的主体

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为了更好地传承侗族文化,让后代了解侗族鼓楼的意义,现在又开始了另一项工作,走访寨子里的其他老人,询问鼓楼建筑一些细节的具体含义。“鼓楼的设计应该是创新的,原始生态应该得到保护。如果你不遵循原有的生态,即使你把它建得很漂亮,你也会失去东鼓楼的文化意义。”鲁文丽说。

标题: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