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0字,读完约9分钟

和导演面对面交谈,你会发现,连自己作品的细节都很清楚他的计划。 他拍的三部电影《香火》、《绿草地》和新作《疯狂的石头》,对他亲自参与编剧,而且剧本细节丰富细腻,有生活质感,在北京电影学院不是编剧而是学习摄影的人来说,很不容易。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香火》是宁浩2003年拍摄的本科毕业作品,在第四届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电影大奖,在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山大学上映,学生反应热烈。

山西某村小庙的佛像倒塌了,寺庙里唯一的和尚为了筹钱重新制作新菩萨像而奔走。 他首先向政府要钱,但宗教科和文化财科的官员相互负责。 向同门的师兄求助,师兄建议他进入自己的庙里入股。 和尚又走遍了家家户户,终于值了1500元。 我不想被派出所的警察抓住和妓女关在一起。 “非法化缘”的所得被没收。 出来后,他在街上看到算命的,演算命的,帮年轻的青年骗她,不知道流氓夺走了他一天的收入。 多次失败后,和尚只能回家。 那时,开小三轮的司机请求旁边久病床上的妻子治病。 和尚声称五台山大师有一串发光的珠子,为了消灾,出了3000元的价。 得到了这笔钱,他终于为小寺院建造了新佛像。 小庙再次香火弥漫时,县里通知为了修路,小庙必须拆掉。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 :《香火》是一部很特殊的电影,这样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的电影,在内地、香港、台湾都很少见。 记得当时在广州大学上映的时候,学生们普遍很新颖,特别喜欢哲学系的学生。 你觉得会去拍这样的故事吗?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宁浩:要写剧本,首先要考虑选项是否有新意,从什么层面开始。 我想从社会层面写故事。 经济快速发展,缺乏信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明显问题。 其次,中国人对信仰的态度与西方人不同,对中国人来说信仰没有融入血液,就像临时抱佛脚一样。 我正好有个和尚,在他的寺庙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僧侣也是首先有血有肉的人。 于是,我想以和尚为助手,挖掘社会的剖面,看看不同的人在面对信仰问题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电影中,小庙所在村庄的村民还很虔诚,经常去寺庙烧香磕头,但随着和尚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城镇,人们对信仰的态度越来越冷漠。 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意图?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宁浩: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是如何教育这个僧侣的。 他想当然可以去借钱,不给钱,不赚钱,最后骗钱,他慢慢走到这一步,适应了这种情况,采取了不太光彩的诈骗手段的时候,他成功了 但他心中的信仰失去了意义。 现实中新佛像诞生时,他心中的佛像倒塌了。 和尚这个角色本身就有矛盾,佛像一开始对他来说有双重意义,有一个代表信仰,所以他一定会找钱补救,二是谋生手段,修好才能把饭碗找回来。 但最后只剩下一个意思,佛像只是碗。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曾经“香火”的故事太戏剧化了,特别是最后菩萨像重建了,人们怀疑庙会被拆毁。 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结局呢?

宁浩:这是必然的结局,所以佛像一旦变成饭碗,其真正意义就消失了,所以它的毁灭是必然的,庙必须被拆毁。 《香火》是寓言式的作品,寓言本身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给人一个确定的答案,不存在开放的结局。 和尚的故事可以延伸到其他现实问题。 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变化。 他达到目的的时候,可能发生了质变。 例如,有人想当官,想把人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但他真正当官的时候,他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身体了。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你在考虑以后拍这种主题素材的电影吗?

宁浩:有可能。 时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还有一个故事叫《双子塔记》。 发生在农村。 农民为了致富而卖掉自己的田塔,或者出国,用的是什么“大厦移位技术”(笑),更是荒唐。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绿草地》:命题作文

《绿色草地》是一部蒙古语儿童电影。 宁浩称之为“命题作文”。 因为电影学院的老师让他拍的。 最初的剧本被宁浩否决了,他自己写故事,把背景放在内蒙古。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牧民的孩子毕力格在小河里捡乒乓球,他和小伙伴达娃,二锅头不知道这是什么,奶奶告诉他说是夜光珠,但是晚上不会发光。 后来他们知道是乒乓球,在电视上知道乒乓球是“国球”,想把国球送到北京,还给国家。 他们骑马越过戈壁,看到的是草原,最后疲惫不堪地被送回家。 毕力格、达瓦都想保管“国球”,最后小球被爸爸们都打成了两个半人。 毕力格和达瓦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一起玩了。 达娃和家人一起放牧到其他地方,出发前把半个乒乓球还给了二锅头毕力格。 后来毕力格进城读小学,偶然在学校的体育馆里,发现球桌上飞过的无数小球是他的乒乓球。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现在内地非常缺乏儿童电影,为了扶植儿童电影的拍摄,国家制定了辅助计划。 从这个立场出发,去拍《绿草地》了吗?

宁浩:拍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为了尝试新的东西。 首先是怎么做“命题作文”,做“命题作文”看技术很重要。 《绿草地》对我来说没什么选择。 故事在那里。 对我的要求用什么语言表达最好? 其次,儿童电影和蒙古语对我来说是两大挑战,像内蒙古这样没有手机信号,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拍照,首先为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 我拍《疯狂的石头》也是同样的理由,想看看自己能拍出多复杂的娱乐片到什么程度。 到目前为止,我所有的电影都在学习,尝试新的东西。 我不喜欢重复自己。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这部电影感觉和内地以前的儿童电影不一样。 特别是孩子说的话,天真自然,似乎没有雕琢。 例如,“电灯怎么会变亮呢? 风在刮”,是剧本事先写好的,还是小孩子自己在现场发挥的?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宁浩:大部分都是事先写好的,很少在现场发挥。 我觉得以前的儿童电影有问题。 我认为儿童应该有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语言,结果很不协调。 我写剧本的时候,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了一下。 虽然我是大人,但是如果仔细推测的话,就能找到孩子们的逻辑。 大人和孩子都是人,并不是像普通人想的那样互相不能理解。 “绿草地”对这个问题也有讽刺。 例如,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学校的孩子们天真无邪地在舞台上跳舞,学生代表说“老师啊,你是我们的妈妈”等。 我觉得这是大人给他们的,孩子应该说的。 这也是我们教育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拍《绿草地》时参考过伊朗的儿童电影吗? 因为电影中孩子们自然朴素的感觉和伊朗的儿童电影很相似。

宁浩:当然也看伊朗的儿童电影,但没有说要特别模仿。 因为拍不出像伊朗电影一样的感觉,所以总是有神之笔,而且播放的新闻好像不在电影里,而是飘在屏幕外面。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问:这部电影在拍摄上也有自己的风格,大多使用固定镜头,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镜头语言呢?

宁浩:这个拍摄风格是到了内蒙古后决定的。 拍摄前在蒙古住了10天,来自整个草原的消息是“静”。 草原的节奏很慢,天、草、羊是唯一的要素。 那里新闻太匮乏了,我们住在那里的时候,旁边的孩子们搬着长椅来看我们。 一看就是上午。 因为对他们来说,我们是新元素。 去蒙古人家里做客,他们会拿出剪报和照片招待客人。 哪个照片还不是我们的,可能是捡到的。 如果新闻缺乏到这种程度,我们唯一能传播的就是自然的稳定和宁静。 蒙古大草原只能是这个节奏,只能这样拍。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拍这部电影时有什么困难吗?

宁浩:一言难尽。一开始是资金问题,没钱了,我们自己凑钱继续拍,拍了中间片卖了。 我们把收到的钱又投入进去,电影一共花了120多万美元,到现在还没有收回价格。 随后,工作人员跑了很多,又发生了三起交通事故,有一次,整辆车进入沟里,撞死了当地人。 一些演员骨折、打架、打肿眼睛——之后孩子的父亲戴墨镜演出,是因为眼睛发青。 演员有时说演到一半就不表演了。 因为旁边有人请你喝酒。 反正每天都有新的问题。 我们还在草原迷路,车抛锚了,而且在草原上演戏,什么也没有,要找木竿,就得开几十公里的车。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看起来不像电影本身那么平静。

宁浩:是的,拍的时候很难,很难操作。

《疯狂的石头》:纯粹的娱乐片

南都:能谈谈你的新电影《疯狂的石头》吗?

宁浩:这是我为刘德华发起的“亚洲新星导”项目制作的作品。 剧本由张承、岳小军三人合写,目前这部电影的主体部分已经竣工,进入后期制作。 这是一部以男主人公为故事结构纯粹的娱乐片,希望能在更广的范围内与观众见面(《香火》和《绿草地》都没有在内地上映)。 为了让重庆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工厂突然获得珍贵的翡翠,恢复工厂,厂长提出了宝石展览会的创意。 为了省钱,展览场地被选为破庙,保护员工的工厂保安处和小偷没有签约就搬到了离庙最近的地方,看破庙所在地皮的房地产开发商也请了香港国际大贼来搅局。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南都:之前就听说刘德华要加盟,现在也有可能吗?

宁浩:当时是刘德华自己提出的,后来因为他拍《墨攻》受伤,影响了那部电影的进度,至今没有回复,也说不上来。

南都:《疯狂的石头》和你上一部电影的主题素材和风格完全不同。 拍摄纯粹的商业电影,有什么新的感觉?

宁浩:对我来说,电影没有艺术和商业之分,只是不好看而已。 我拍的是好看的电影。 自己说的时候,我会按个人想法拍照。 我没说的时候,拍娱乐片也许也不错,但必须足够娱乐。 这绝不含糊。

“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摘录:本报记者曾彦斌先生

实习生丁晓洁

图:

宁浩在《先锋光》电影展开的海报上签名纪念。 本报记者姬东摄

标题:“看看宁浩的电影三级跳”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yl/16250.html